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通讯员 刘玉玺 李佳玮
【资料图】
近年来,文县围绕“调结构、优布局、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促增收”这一发展目标,依托尚德镇田家坝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抢抓文县—即墨东西部协作发展机遇,坚持把发展壮大食用菌(木耳)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而持续的内生动力,帮助农民走上“短平快”增收致富之路。
在位于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的文县食用菌(木耳)产业园的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袋整齐垂直排列,一簇簇肥嫩光亮的木耳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一边对前期种下去的菌棒进行采摘、晾晒,一边在摆放新的木耳菌棒,现场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
“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又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和出口商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们的销路稳定,不愁卖不出去。”文县食用菌(木耳)加工厂负责人李宁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厂计划建设标准化木耳生产大棚100座,今年搭建了51座,共摆放木耳菌袋76.5万袋。灌溉均采用雾喷,目前长势喜人,已进入采摘期,预计能产10000多斤干木耳,纯利润大概100万元。”
李宁说,“目前我们基地的木耳从种植开始到采摘结束,每天用工量都在40人左右,人均日工资100元,单季能有效带动尚德、丹堡等乡镇周边村社村民2600多人次就业增收。”
黄梅是尚德镇周家坝村村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食用菌基地忙着采摘木耳。她说,“家门口有基地,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来这干活还方便顾家,每天挣100元钱补贴家用也不错啊!”
激发东西部协作潜能,“生态环境”变“美丽经济”,“绿水青山”变成惠泽群众的“金山银山”。青岛市即墨区挂职文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建华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东西部协作对接,依托依山傍水的文县即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精心打造提升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田园体验、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示范样板’。”同时,围绕即墨所能、文县所需,千方百计汇聚社会力量和有效资源,助力把产业园里的黑木耳产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
“黑木耳是经济收益可观的‘短平快’特色产业,联农带农增收能力很强,不仅能带动村集体增收,还能带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尚德镇党建办主任关一琳说。
黑木耳产业从无到有,为乡村振兴增添内生动力。尚德镇镇长路永康说,“以前,镇区没有尝试种植黑木耳,今年种得很成功。等采摘结束后,我们将好好总结经验和做法,鼓励更多能人大户积极带动群众发展黑木耳产业,把黑木耳打造成‘一村一品’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身‘造血’功能,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关键。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依山傍水、土地稀缺,曾经的“村无特色产业、户无增收渠道”转变为如今的“青山变菌山、群众稳增收”,得益于文县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探索和青岛即墨区在东西部协作中的真帮实扶。
“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尚德镇发展种植黑木耳仅仅是文县全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文县食用菌(木耳)产业园是东西部协作重点产业帮扶项目之一,2022年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600万元,项目占地130亩,由菌棒加工区、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废旧菌棒(渣)加工区三部分组成。目前,通过园区统一提供优质菌棒、技术指导、生产管理、收购销售的方式,已在碧口、口头坝、尖山、石坊、中寨等适宜种植黑木耳的乡镇成功发展了“地摆式”种植基地,共投放菌袋71万袋,年产量3.35万斤,切实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巩固东西部协作成果,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下一步,文县将进一步用好用活东西部协作资金,加强园区建设,提升产出能力。同时,将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就业+培训”模式,实现“普通工人”向“技术岗位”转变,同步健全完善合作社和企业“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物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持续强化产销对接,持续补链延链强链,以发展特色产业经济为突破口,打造提升文县绿色生态产业品牌,让食用菌(木耳)产业成为全县助力乡村振兴新的有力“引擎”。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