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爱心捐助 > 正文

头条:专精特新企业“卡位”汽车产业链

时间:2023-04-07 10:13: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资料图】

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汽车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精准“卡位”。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度转型的关键期,这些竞争力强、创新活力足、专业化程度高的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在汽车产业链上,发挥着打通产业链条、创新产业技术、突破市场堵点的“尖兵”作用,并在与行业大企业的协同创新中实现双赢,共同锻造我国汽车产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平霄路820号的油氢合建站工作人员正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加注氢气。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上海:“小巨人”携手“大块头”提速氢能汽车

今年2月底,一辆标有“青浦20路”的公交车缓缓驶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青卫油氢合建站,不同于普通公交车的是,这辆“20路”公交车没有停靠在加油机旁边,而是停在了加氢机一侧。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三年前中国石化在上海建成两座油氢合建站之后,首次为城市运营公交加注氢气。

从商用物流车,到环卫垃圾车,再到城运公交车,氢能在交通领域的拓展应用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正越来越近。选取一个角度细观,我们不难发现产业中专精特新与“头部企业”双向发力,正在将氢能产业推入发展的快车道。

上海重塑能源集团与福田汽车合作投运的一批42吨氢燃料电池重卡。资料照片

专精特新单点突破

“2004年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喜欢汽车,就进入了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虽然我一直非常看好氢能的未来,但开始的那些年不得不说是‘前途无量,现实骨感’。”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琦说。

“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几年,如今林琦带领的重塑集团已然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内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运行国内首条商业化氢能公交线、组建首支商用燃料电池车队;在关键零部件上实现90%国产化率,业务遍布全国19省29市和德国、瑞士、克罗地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全球多个国家。林琦笑说:“‘冷板凳’总算开始捂热了。”

不止重塑集团,在氢能行业有着诸多默默深耕多年的专精特新企业,靠着锚定目标的单点突破力,与耐得住寂寞的长期主义,不断锻造着我国在氢燃料电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022年,氢晨科技发布了全球最大单堆3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能适用于49吨以上的重型卡车,进一步拓展了氢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氢晨科技总经理易培云表示,电池电堆从最初的103kW提升到230kW,再突破到300kW,看起来只是数字的简单叠加,“但实际上每一次数字上的突破,都包括我们材料体系、制造体系和控制体系的整体重构与提升。”

纵览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电池电堆和系统、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等,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均有专精特新企业在“卡位”,这些企业都在提升国产化水平、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的方向上孜孜不倦地努力着。看似是一场春雨后的破土而出,实则都是地下深处经年累月寸积铢累的结果。

大企业聚焦“重”“大”问题

专精特新在氢能产业技术领域各个击破的同时,不少“头部企业”则致力于疏通解决行业内的“重”“大”问题——氢从何处来?用到哪里去?

制氢是氢能产业链的最前端,影响着氢能落地应用的成本问题,用氢成本降不下来,终端市场就难以打开。2022年年底,上海电气集团揭牌成立了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直指国产电解水制氢装备的制造问题。此后,氢器时代公司发布了两款新产品:单体产氢量每小时1500标准立方米的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单体产氢量每小时50标准立方米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

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冷伟青表示,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电解水制氢装备,实现了国产制氢设备的颠覆性升级和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具有高效、绿色、智能等特点,将大大提升国产电解水制氢装备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解决源头问题后,还需疏通末端的应用难题。“申能集团围绕‘三纵三横’战略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其中,‘三横’要解决的就是氢能的应用场景问题。”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说。

据了解,申能集团在上海金山、奉贤化工区同步开展了“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氢源保障基地”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氢源保障项目。围绕加氢站建设,上海市初步规划的70座加氢站中,将约有17座由申能集团布点建设。此外,申能与包钢集团、北奔重汽、远见能源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包头氢能碳中和绿色工矿示范区项目落地,其中包括500辆以上氢燃料电池客车和重卡及配套的氢能基础设施。

“小巨人”与“大块头”双向奔赴

国家发改委2022年3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目标到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到约5万辆,且要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既需要行业内“大块头”转型发展的实力带动,也离不开领域内“小巨人”企业的冒尖突破。在氢能产业,这二者是在双向奔赴中携手前进。

2022年7月,重塑集团与中国石化销售公司、一汽解放签订了氢能交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依托各自在氢能供应、基础设施、整车开发、应用场景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建立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打通氢能产业链条,引领燃料电池的示范应用。

“小巨人”提供技术优势、“大块头”拿出产业资源,“大”“小”结合迅速贯通产业上下游。此外,大企业的产融优势和资本市场的经验,也能迅速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发展难题。

2020年年初,申能集团入股氢晨科技公司;2021年11月,申能能创公司再追投,助力氢晨科技完成A+轮融资。对于专注于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电堆研发、生产、销售的氢晨科技来说,大企业的战略投资,让其获得了向精深发展的资金实力。反过来,对于“大块头”的申能集团来说,此举也促进了其氢能产业链的整合发展,这是一种共赢。(记者 王默玲 上海报道)

长春:“新字号”锻造汽车城硬实力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2户,占全市32.8%。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户,占省市比例分别为38.3%和57.5%……近日,在汽车城长春,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发布了一组数据。自2016年获批成立至今,长春新区不断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真金白银”给予奖励,让更多优质企业在“快车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走进长春一东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作人员有序忙碌。近年来,长春一东围绕国家提出的培育专精特新领域“小巨人”企业要求,不断强化传统液压举升等产品线,现已具备领先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产品实现中国商用车头部企业覆盖100%,成功为国际知名优质企业配套,形成了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双促进的格局。

“自主创新是我们的灵魂,也是我们占领市场的砝码。”长春一东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中方总经理丁连生指着不断下线的新型液压举升产品说,这些新产品将是今年企业新的增长点。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和安身立命的根本。”长春新区工信局局长王东升说,除了在政策上扶持、认定中奖励外,近年来,长春新区更注重在思路上引导,通过政策解读、企业家培训等方式,积极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市场供给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优先为企业提供建设新厂房的土地,到帮助企业不断招聘相关领域人才,再到帮助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和相关专利,长春新区各部门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抓创新、出新品,实现高质量发展。”吉林省科英激光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总孙承博说。

不仅真心真意服务,还有“真金白银”奖励。近年来,长春新区专门出台了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系列新举措,对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孵化载体、双创示范基地每培育一家“小升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奖励运营单位10万元。对企业新引进的人才给予一次性住房补贴,对有意向来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奖学金”激励。此外,长春新区还为域内企业设立了“创新券”制度——每年设立几千万元额度,支持企业通过购买科技服务、共享科技资源的方式,开展“双创”活动。(记者 赵丹丹 长春报道)

重庆:专精特新提质汽车产业链

一台国产车售价如何卖到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重庆经开区的迪马工业给出了答案:专精特新。

迪马工业是一家生产专用车的企业,产品涵盖押运车、集成车等产品。公司副总裁张强介绍,近年来该企业一直深耕专用车领域,“以消防车平台为例,搭载的消防机器人可实现侦察、灭火等紧急处置,通过无人化、智能化减少人员损伤和提高处置效率。”

迪马工业是重庆打造传统工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兼)许洪斌介绍,专精特新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创新活力足、专业化程度高,改变了过去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的状况,提升和带动了区域内的创新能力,构建了新的支柱产业。

重庆软件园内,重庆芯讯通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的几名工程师正埋头在电脑桌前,对一款刚开发的汽车软件进行测试。

“我们公司是无线电通讯模组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有60多名软件工程师,计划扩大至130名。”该公司副总裁周璟告诉记者,公司属于专精特新类企业,生产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智慧能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重庆攸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一款新研发的智能高通量信号灯。“相比传统交通信号灯,它不仅节能、灯珠寿命更长,而且光源清晰更符合人体视觉特征。”重庆攸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高说,这款智能高通量信号灯已在重庆广泛运用,通过实施耗电量监测显示,高通量信号灯电流仅为旁边普通信号灯的70%左右。

记者了解到,重庆攸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城市智能交通为主营业务,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交通集成管控系统、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铁路车站旅客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及LED显示屏系统等相关软、硬件产品。记者在企业展示厅看到,交通信号灯、电子指路牌等各种智能交通信息系统种类丰富。

戴高介绍,作为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公司拥有40项专利、80项软件著作权、10项高新技术产品等自主知识产权,先后完成国家市级重大科研项目11项,企业智能交通软硬件产品研发和技术已达全国一流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重庆有专精特新企业248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5家,在它们的带动下,老工业基地正向创新之城大步迈进。

近年来,重庆修订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财政金融政策30条”“成果转化24条”等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文件,不断增强科技人员获得感,为企业发展插上“金翅膀”。

产业快速崛起离不开人才和科技资源的有力支撑。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介绍,截至目前,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已聚集了相关专业研究生1300名,入驻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10个,科研团队骨干成员200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庆经开区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为突破口,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协同,引育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政策,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高水平科技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许洪斌说。(记者 刘恩黎 重庆报道)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

求学助医
  • 网络问诊不靠谱?医生建议网络看病需谨慎

  • 上海发放的中药防疫干预汤药如何服用?专家解答来了